
中药前处理是确保药材质量、安全和药效的关键环节,主要包括验收、净制、切制、炮制、干燥、包装及储存等步骤。以下为具体流程和要点:
-
验收与分拣1.
-
核对药材来源、品种、等级、批次等信息,检查是否有虫蛀、霉变或掺假。
-
按药典标准或地方规范判定是否合格,不合格品需单独存放并处理。
-
净制2.
-
去除杂质:通过挑拣、筛选、风选、洗漂等方法清除泥沙、非药用部位(如根须、果核)及异物。
-
分类处理:根茎类需清洗去泥沙,花叶类需轻漂去浮尘,种子类需过筛去空壳。
-
切制3.
-
根据药材特性及后续炮制需求,将净制后的药材切成片、段、块或丝等规格。
-
切制厚度影响有效成分溶出,如白芍切薄片(1~2mm),黄芪切厚片(2~4mm)。
-
炮制4.
-
炒制:清炒(如炒麦芽)或加辅料炒(如麸炒白术),以增强疗效或缓和药性。
-
炙制:用蜂蜜、酒、醋等辅料浸润后炒干,如蜜炙甘草可补中益气。
-
煅制:高温煅烧(如煅牡蛎)或煅淬(如醋淬自然铜),用于矿物类或贝壳类药材。
-
蒸煮:如酒蒸地黄以增强补血作用,蒸制需控制火候防止有效成分流失。
-
干燥5.
-
根据药材特性选择晒干、阴干或烘干。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(如薄荷)需低温阴干;根茎类可晒干或50~60℃烘干。
-
干燥后水分含量需符合药典标准(通常≤13%)。
-
包装与储存6.
-
使用洁净、防潮的包装材料,注明品名、批号、生产日期等信息。
-
储存于阴凉、干燥、通风处,定期检查防虫防霉。
注意事项:
-
炮制方法需严格遵循药典或临床处方要求,避免随意更改工艺。
-
含毒性药材(如附子、半夏)需由专业人员处理,确保减毒存效。
-
若涉及处方药,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配伍或超量服用。
通过规范化的前处理,可最大限度保留药材活性成分,保证用药安全有效。